特征

什邡出土的这件錞于,錞面作盘口状,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中空。通高85厘米,面径41厘米,肩径44厘米,底径28厘米;钮为虎形,长32厘米,宽8厘米,虎嘴大张,倨牙翘尾。器身阴刻卷云纹、饕餮纹等纹饰。值得一提的是盘首铸有2个战国时期特有的巴蜀图语,一个心纹,一个四耳纹(或花蒂纹?)。无论是虎的形貌还是纹饰,都具有战国时期特征。

迷雾

錞于的器身和虎钮的青铜成分检测结果是虎钮的铜含量高,锡含量低,与战国时期青铜器成分基本一致;而器身的铜含量低,锡含量相对较高,有别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成分含量。錞于发现之初,什邡博物馆邀请省内十余名专家来什对其进行鉴定研究,他们对年代存疑,原因之一是在战国不会出现如此大器。但战国时期纹饰足以说明它的时代就在战国,因为秦以后这种独特的巴蜀图语就消失了。

价值

什邡战国虎钮錞于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经济价值。从历史价值看,我认为它在什邡的出现不是偶然,它的出现说明什邡重要的历史地位。据史籍记载什邡历史上出现过錞于。《四川总志》记述:“錞于,古礼器也,广汉什邡人段祚得之,以献益州刺史王萧鉴。高三尺六寸六分,围三尺四寸,圆如筒铜色如漆,甚薄。上有铜马,以绳贯焉,令去地尺余,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于下,以芒茎当心灌注錞于,以手振芒。则声如雷,清响良久,乃绝。古用以节乐。”关于这件錞于,《南史.齐始兴王鉴传》也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什邡人段祚得到的这件马钮錞于早已无存,我们无法查考它的来历,也不知其制作年代。从段祚把它当作稀罕宝物献给南齐(479-502年)时的官僚贵族王萧鉴定这一点来看,这件錞于的年代应该早于南齐,即至少可以推到晋代(有可能更早)。这件宝贝可以说是四川有史记载最早“以文物的身份出现”的文物了。史上马钮錞于在什邡的出现,为今天在什邡出土虎钮錞于埋下了两千年的伏笔。

錞于作为指挥军队进退的军乐器,它的作用和地位在古代军事活动中举足轻重。什邡城关战国秦汉墓地的发现,规模宏大,文化因素多样,特别是出土质佳品优的青铜兵器上千件,在川西绝无仅有,说明什邡在战国时是极其重要的区域,既是军事要地,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地,十方王印章以及高大上的錞于都可以说明这一点,甚至是方国的最后都城。最近在元石箭台村发现大量高等级器物更说明这一点。从这一点讲,马钮錞于、虎钮錞于出现在什邡也就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什邡战国虎钮錞于其器形奇大,所发声响不同凡想,虎钮纹饰、形态独具特色,对研究音律、文化内涵等具有重要意义。在盘首上铸有2个巴蜀图语,即心纹、四瓣耳纹。认为四瓣耳纹意即四面都能听到该乐器发出的声音,心纹应是用心之意。那这两个符号组合一起似可解释为作战者专心听见来自四面八方的军号令之意。

背后的故事

什邡博物馆馆长杨剑口述:2009年10月5日下午四时,我接到师古镇党委书记的电话,说师古镇红豆村八组农户在永久性农房建设中出土一件文物,叫我立即去现场勘验。我明显感觉电话中的那份惊喜与焦急。时值国庆长假,我正带领馆里其他同志在山上搞“三普”工作,无法立即赶到,立即指派两名值班人员先赶赴现场。两名人员到现场后,发现出土文物已被当地民工拿走。政府人员、派出所干警和这两名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让民工主动交出文物,并承诺有奖励。但民工们都闪烁其词,不承认拿走文物,双方陷入僵局。等我赶到现场时天色已晚,暮色苍茫。根据线索,我来到一个农户家,让他给我看一下文物。在长时间的等待中,他从草屋里抱出一个麻布口袋装着的东西。借着微光,我一眼瞧出这是一件器型奇大的铜器,我平生未见。当时脑子里蹦出一个念头,可能是个假货。但当我用电筒光仔细打量,心中顿时一阵狂喜。这难道是传说中的錞于?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在我们川西可是极为少见。若是真家伙就了不得了。天色已晚,现场混乱。为防止事态恶化,我不得不决定将这件东西暂存放于民工家,再三叮嘱民工不能处理此物,并由派出所负责监控。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心急火燎地带领博物馆人员再次来到现场,耐心细致地对当地民工宣讲《文物法》,最终,当地民工交出了文物。这不是什么金猪,是一尊器型奇大的青铜虎钮錞于。由于民工不识此物,器身部分已被打烂,残片散失在若干人手中。按照《文物法》规定,出土文物均为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我和博物馆人员一边宣讲政策,一边拿着现金追寻文物残片,50元一小块,100元一大块,就这样在当地苦苦追寻了三天,最后将残片悉数收回,为修复奠定了基础。2009年,拥有全省一流修复技术的三星堆博物馆耗时三个月完成修复。2010年作为四川灾后重建文化遗产修复重要成果,什邡战国虎钮錞于在四川省博物院中心位置展出,受到文物界及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

后记

虎钮錞于永久成为什邡之宝,此乃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一种必然运命。若无师古书记及其工作人员对文物重视支持,无遵纪守法的红豆村民,无博物馆人的执着坚守,宝物绝不会如此完美呈现于世人共赏。

-END-

图文来源:文旅什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