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唯一的遗憾是不能再做更多的贡献”——白求恩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评白求恩

白求恩医生是著名的胸外科医学专家, 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呕心沥血,抢救了无数的伤员,并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河北前线为一名颈部丹毒合并蜂窝织炎的伤员实施手术时,手术刀划破手套,导致其左手中指被细菌感染。当时医疗条件简陋,感染后未及时治疗,伤口迅速恶化,继发败血症,付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救死扶伤的可贵精神,至今仍是每位医生的高尚榜样。而败血症作为令人闻风丧胆的重症感染性疾病,确实夺取了许多病人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败血症。

问题1:败血症是什么?

败血症,又称为“血流感染”、“脓毒症”,是指由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血流所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病原菌生长繁殖需要养料,而营养丰富的人类血液就是细菌理想的“温床”。当病原菌突破人体的防御机制入侵血液后,在合适的温度、丰富的营养以及酸碱和氧浓度的理想条件下,就会在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

病原菌本身及其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的各种毒素会导致人体出现明显的毒血症状,常表现为高热、寒战,部分患者出现血压降低导致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此种情况即为败血症。

问题2:平时大家总有个头痛脑热的时候,如何警惕败血症?败血症都有哪些表现呢?

通常感染性疾病的表现和感染的部位息息相关,例如肺部感染多伴随咳嗽咳痰,肠道感染往往有腹痛腹泻,尿路感染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尿频尿急尿痛。败血症作为全身性感染,往往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多表现为高热、畏寒、寒战。败血症与普通感染的区别,主要在于毒血症状,往往会伴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症状。

问题3:为啥会得败血症呢?

病原微生物入侵血流必定有一个“门户”,白求恩大夫是职业暴露划破了手指,破损的伤口就是病原菌入侵的途径。除了皮肤,还有其他不同的入侵途径,根据入侵部位的不同,往往还会合并一些原发病灶的感染症状,例如病原菌是从胆道入侵,患者通常还会有右上腹绞痛的症状。病原菌通常是局限在门户附近的,但是如果局部感染没有得到控制,病原菌载量大,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那么就会侵袭入血,导致败血症。

问题4:败血症和其他感染性疾病相比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人体的血液是循环的,细菌一旦入血,在血液中生长繁殖,还有可能随着血流播散到其他器官,在其他的脏器引起相应部位的感染,即播散病灶,出现相关症状。例如,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链球菌血流感染容易继发心脏瓣膜的炎症,即感染性心内膜炎。

问题5:白求恩大夫自己就是医生,怎么没能救治自己呢?

抗生素前时代,人类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大多只能依靠自身免疫—“硬扛!”。1928年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1941年经过弗洛里和钱恩两位学者的研究,实现了青霉素的提纯和大规模生产,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广泛应用,挽救了许多创口感染战士的生命。1943年青霉素正式获批上市,1951年上海成功试产第一支国产青霉素。如果青霉素能早上市十年,不仅白求恩大夫免于病逝,在抗日战争中也会拯救更多战士。

问题6:我们现在已经不缺青霉素了,为什么还要担心败血症呢?

青霉素上市后的二十年,抗菌药物研发进入了黄金时代。科研人员寻找并发现了其他多种抗生素,如金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的问世,让人类的寿命大大延长,人类大踏步地迈进了“抗生素时代”。近几十年来随着抗菌药物新品种的不断开发,大部分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有明显下降。

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因素,大手术的开展,各种创伤性检查和治疗措施,以及化疗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同时医院内“超级细菌”的流行,这些因素均使败血症的发病率,尤其是耐药菌引起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居威胁生命严重感染的第3位或第4位。多重耐药菌所致的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病死率更可高达20%~50%。

问题7:作为普通人,我们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败血症呢?

敲黑板啦!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难补。生病别硬挺,尤其是局灶感染症状没有得到控制仍然在继续加重,出现畏寒、寒战等毒血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败血症是重症感染,不及时治疗,增加死亡风险。

除此以外,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保护“人体免疫屏障”完整,不给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机会。比如,避免皮肤破损,万一皮肤破损要及时清洗消毒;避免不洁饮食的摄入,保护消化系统黏膜完整;多喝水,多排尿,预防肾结石形成,减少肾盂肾炎的发生。

问题8:就医小贴士

(1)对于发热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做一下化验,包括血白细胞、血中性粒细胞以及血沉、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炎症标志物,进行发热原因的鉴别。

(2)如果怀疑败血症,为了明确到底是哪种病原菌感染,需要采集血培养。血培养从留取到获知病原及药敏结果需要7天左右。

(3)为了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往往需要抽3-4次血培养,发热前寒战时抽血培养阳性率比较高。

(4)为了判断血培养结果是致病菌还是污染菌,每次抽取血培养需要双侧手臂采血。

(5)败血症一般疗程较长,体温平稳后尚需继续用药7~10天,如有播散病灶者则需更长。

(6)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用补液等对症支持措施,如有局部病灶者可能尚需外科配合采取一些引流等措施。

总之,败血症是重症感染,绝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局灶感染症状加重,伴有发热、畏寒、寒战等毒血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血培养需要的抽血量比较大,需要反复多次抽取,请理解医生这样做的必要性是为了明确病原菌选择更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抗生素研究所 李颖

原标题《假如古代就有青霉素——由白求恩之死,聊聊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