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是河北省固安县人。20世纪60年代初入伍到海军第一航空学校第一训练团当了一名后勤兵。因在《人民海军》报发表新闻报道、小言论特别是几首诗歌,引起北京海航机关新闻干事张力生(后为《解放军报》记者、诗人)的关注。1968年9月至12月海军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张干事特意推荐航校郭排长(郭振已任排长)参加培训班。培训期间,众多学员踊跃向报纸投稿。《人民日报》罕见刊登了一位署名“排长郭振”的文章,引起培训班和海军报社领导的注意。培训班结束后,“郭排长”就留在了海军报社学习、帮助工作。后来,正式任编辑、处长、副总编辑,直到退休。
我与郭振是老相识,好朋友。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海军报社当见习编辑,听到报社人员给年轻编辑郭振起了个“老贫农”的外号。我很不解。军人郭振为何得了这个外号?了解后得知:一是他家在河北农村,极端贫困——父亲早逝,母亲抚养他的三个未成年弟弟妹妹,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困苦。郭振生活特别节俭,一毛钱掰成八瓣花,攒钱补贴家用。当时,虽然报社党组织在经济上给予了他适当照顾,但家庭的窘况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二是他心地善良,老实勤恳,为人厚道,工作认真,有贫下中农的品德。他像“老贫农”“老黄牛”那样,默默地在新闻阵地上耕耘。“人无外号不响”,他这个外号我一直记在了心里。感觉报社同志送他这个外号,是一种带有苦味的幽默性褒扬。
郭振在履行《人民海军》报编辑职责的同时,对海洋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坚持不懈深耕细作这块“海”字文化大地。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在海洋文化天下有了自己的“自留地”,插上了“郭字旗”。
瞧!当年经济困顿的年轻的“老贫农”,如今成了弘扬海洋传统文化的精神“大富翁”!28万多字的《海洋成语名言典故漫话》一书,海洋出版社2024年6月推出,恰逢他已进入八旬高龄,喜事一桩!回顾奋斗历程,他真是千言万语,感慨良多。纵观他写的这两部书,窃以为有以下五个突出特点:
一,起步早。郭振入伍到海军尤其是当编辑后,心中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水兵爱大海,陶冶性情,爱得深沉,就要熟知一点海洋传统文化。历朝历代,有多少诗人,把最美诗句献给了祖国的这片海水;围绕这个“海”字,形成了多少成语名言典故,至今还在汉语言文字中流传。万顷碧波,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富矿!可是浏览图书市场,却找不到一本完整写海洋传统文化的书。他决心在浩瀚古籍中广泛搜寻,细加研读,填补这一领域中的某些空白。多年来的文字编辑岗位,使他修炼成厚实的文史功底,搜寻到大量的“海”味诗词典故。1993年《古代诗人咏海》一书出版了。这是我国出版界第一本收集并解析古代咏海诗词的书。专家审定,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了书名。
二,影响大。《古代诗人咏海》出版前,多家报刊发了书讯。出版后,《人民日报》(海外版)《新闻出版报》《北京日报》《文史知识》等报纸杂志分别以《海洋国土的颂歌》《蔚蓝色的诗韵》等为题发表书评加以推介。《中国海洋报》和后几年的《人民海军》报分别开辟专栏,选登书中的咏海古诗及解析文字。海政秘书处特意去出版社买了几十本书,上送海军首长和有关领导。部队宣传文化部门也多有购书者。20多年后此书早已售罄,仍有军内外读者联系作者索求此书。此书曾获第八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优胜奖;《人民海军》报《古诗与海》专栏(郭振为独家撰稿人)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二等奖;作者撰写的发掘解析咏海古诗的体会文章《入海求诗未厌深》获《中国海洋报》征文一等奖。
《海洋成语名言典故漫话》出版一年来,先后有《中国市场监管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和《海军文艺》杂志发表书评,分别以《一本谈海忆海游海的小百科全书》《一扇观览海洋文化的舷窗》《海洋文化中拾取闪光的珍珠》等为题进行了推介。北京伯鸿书店还特邀作者去书店为已购书者签名盖章留念。此书与《古代诗人咏海》是互有联系的“姊妹篇”,都是有古代先贤印记的“海之歌”。随着斗转星移,相信还会产生较大影响。
三,内容全。海洋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文化中具有独特内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郭振撰写出版的两部书之前,表现海洋传统文化的诗歌、成语、名言、典故散篇不少,夹杂在某些书中的也有,但专题性重磅著作还没有。比如常见的古诗选本,咏海诗除了曹操的名诗《观沧海》外,其他的就很少见了。至于成语名言,常用字典、辞典虽然收录了一些条目,但不全面,与读者的需求相差很远。郭振的两部书,可说是对常用古诗选本的条目,对常用字典、辞典具有海洋意象的词条的有益丰富和补充。称其为“海洋文化小词典”,也不为过。
四,开掘深。(1)挖掘新典故。作者通过查阅海量文史资料,挖掘出了一些尘封在古籍中具有新鲜感的海洋典故。这些新典故,都具有发挥和运用的潜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可能会升华成新的成语或名言警句。(2)老语新解析。海市蜃楼、钱塘大潮、沧海桑田、合浦还珠等成语,古人都曾附以迷人的神话传说故事。郭振认为,这充分反映了先人丰富的想象力,可贵的积极探索精神,不能随便扣上愚昧或迷信的帽子。他用现代科技理念解释这些与海有关的自然现象,使老成语焕发出了现代科技理念的光芒。(3)独辟新篇章。本书有一章叫《地名里面观大海》,是作者别出心裁,将中国大陆县以上带“海”字的地名,加以搜罗排列,分析它们各自地理方位的特点,形成的历史,与大海的关联,全文很是新奇有趣,至今未发现有人写过同一题材文章。《“海”的别称知多少》一节(见《海字拾趣》一章),作者竟林林总总列出大海的别称几十种。每一种都有根有据,注明出处,令人眼界大开。
五,解读妙。《海洋成语名言典故漫话》的写作方法是“ 漫话”——以聊侃闲谈的方式 ,围绕每一个成语、名言、典故 ,广征博引、探其源流、释其含义。和一般成语词典的简单解释比,本书进一步“漫”了出去,说一些并非多余的“话”。比如,举其古今典型应用事例;穿插生动的历史故事、文学故事、海洋故事、神话传说和其他趣闻轶事;叙述中加以品评,表达作者独到的见解等。作者努力把引用古书中深奥的文字,用生动形象的通俗文字表达出来,堪称是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海洋传统文化通俗教材。
郭振学历并不高。研究海洋传统文化也不是他的主业。但他有酷爱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基础。《光明日报》《文史知识》《解放军文艺》等全国全军数家报刊都曾发表过他评论古典诗文的文章。这些成果,给了他成功的自信,破浪前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作为海军的老报人,有为海军官兵和沿海广大读者普及推广海洋传统文化知识的强烈使命感,使他不惜花费几十年时间出版这样两部“海味”书,为弘扬中国海洋文化精神,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郭振没有琴棋书画等方面的业余爱好,唯一的爱好就是逛书店跑图书馆。他在职时大部分节假日都用在跑书店图书馆上了。退休后年纪渐大满头白发的他,仍一如既往,乐此不疲。他呕心沥血写书的体会是:“在古人咏海诗文的洪波大浪中遨游,其乐无穷!”他最欣赏南宋陆游的“入海求诗未厌深”这句诗。认为研究海洋传统文化,就要有敢入深海搜珠探宝的坚强毅力、顽强斗志和执着精神。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新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的生活,科技的发展,将会向浩瀚的海洋延伸。拜读郭振先后撰写出版的海味浓郁的两部书,总的感觉是沟通古今,资料丰厚,引证准确,结构严谨,见解独到,文字简明,通俗生动,引人入胜。相信工农商学兵,尤其是青年人,读了这两部“海书”后,能够更深切地熟悉、了解我国海洋传统文化,激发热爱祖国海洋、开发海洋资源、捍卫祖国海疆的热情 ,更好地为强国强军强海而努力奋斗。
十年磨剑,甘苦自知。
大海不枯,文化永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