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顯微鏡(英語:Optical microscope、Light microscope)是一種利用光學透鏡產生影像放大效應的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使用小型樣品的觀察知名實驗生物細胞的發現发明者漢斯·李普希Zacharias Janssen(英语:Zacharias Janssen)相关事物顯微鏡電子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的基本結構(二十世紀90年代): 1. 目鏡(又稱為接目鏡或眼透鏡) 2. 物鏡轉換器 3. 物鏡 4. 粗調旋鈕 5. 微調旋鈕 6. 載物台 7. 光源 8. 光闌和聚光器 9. 推進器(又稱為推片器)

由物體入射的光被至少兩個光學系統(物鏡和目鏡)放大。首先物鏡產生一個被放大實像,人眼通過作用相當於放大鏡的目鏡觀察這個已經被放大了的實像。一般的光學顯微鏡有多個可以替換的物鏡,這樣觀察者可以按需要更換放大倍數,也就是增加放大倍率,放大倍率是由目鏡倍率乘上物鏡倍率所得來的。這些物鏡一般被安置在一個可以轉動的物鏡盤上,轉動物鏡盤就可以使不同的物鏡方便地進入光路,物鏡盤的英文是Nosepiece,直译为鼻輪。

十八世紀,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率已經提高到了1000倍,使人們能用眼睛看清微生物體的形態、大小和一些內部結構。直到物理學家發現了放大倍率與解析度之間的規律,人們才知道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是有極限的,解析度的這一極限限制了放大倍率的無限提高,1600倍成了光學顯微鏡放大倍率的最高極限,使得形態學的應用在許多領域受到了很大限制。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受到光波長的限制,一般不超過0.3微米。假如顯微鏡使用紫外線作為光源或物體被放在油中的話,解析度還可以得到提高。

光學顯微鏡依樣品的不同可分為反射式和透射式。反射顯微鏡的物體一般是不透明的,光從上面照在物體上,被物體反射的光進入顯微鏡。這種顯微鏡經常被用來觀察固體等,多應用在工學、材料領域,在正立顯微鏡中,此類顯微鏡又稱作金相顯微鏡。透射顯微鏡的物體是透明的或非常薄,光從可透過它進入顯微鏡。這種顯微鏡常被用來觀察生物組織。

光學顯微鏡依其聚光鏡(condenser)和物鏡(Objective)的設計,可用來觀察不同的樣品。明視野(Brightfield)用來觀察薄的染色生物組織樣品,暗視野(Darkfield)功能的視野下,背景為黑色,能突顯樣品的細微面貌,觀察未染色樣品時,如活細胞,可利用相位差(Phase)功能。另外還有微分干涉差(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DIC)功能,都常搭配在光學顯微鏡上。

依光源的不同,還有螢光顯微鏡、共聚焦顯微鏡等類別。

2014年10月8日,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艾力克·貝琪格(Eric Betzig),W·E·莫爾納爾(William Moerner)和斯特凡·W·赫爾(Stefan Hell),獎勵其發展超分辨螢光顯微鏡(Super-Resolv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這將帶來光學顯微鏡進入納米級尺度中。[1][2]

目录

1 分類

1.1 常規顯微鏡

1.2 複式顯微鏡

1.3 正立顯微鏡

1.4 倒立顯微鏡

1.5 解剖顯微鏡

2 顯微鏡成像原理

3 圖片

4 參看

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