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者,见境而心起忿憎之谓。富贵之人,每多瞋恚。以诸凡如意,需使有人。稍一违忤,即生瞋怒,轻则恶言横加,重则鞭杖直扑。唯取自己快意,不顾他人伤心。又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燥,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

嗔就是遇到对应的情境时,心里生出忿恨憎恶的感受。

富贵的人,经常发脾气。因为他们诸事如意,有人为他们服务。如果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容易生出嗔怒。

轻的就恶言相向,重的就棍棒相加。只顾自己快意泄愤,不管他人哀求伤心。

嗔心一冒起来,非但对别人没有好处,而且对自己还有大大的损失啊。

轻的就心烦意燥,重的就会损伤肝脏,影响视力。

如果能降伏嗔心,让自己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那就自然疾病消灭,添富增寿。

昔阿耆达王,一生奉佛,坚持五戒。临终因侍人持拂驱蝇,久之昏倦,致拂堕其面。心生瞋恨,随即命终。因此一念,遂受蟒身。以宿福力,尚知其因。乃求沙门,为说归戒。即脱蟒身,生于天上。是知瞋习,其害最大。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古德云,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学菩提道,忍辱护瞋心。

以前有位国王名叫阿耆达王,他一生奉行佛法,坚持五戒。但是临终的时候,旁边的侍从用拂尘驱赶蝇虫,时间久了,昏沉疲倦,拂尘不小心掉到国王脸上。

结果国王生出了嗔恚心,然后命终了。

他虽然一世持戒,但是因为临终前生了一个嗔念,所以就去做了大蟒蛇。

因为宿世福报之力,他还知道自己受蟒蛇身的原因,于是就求沙门为他说三归五戒,然后就凭借三归五戒的功德,脱离蟒身,生到天上去了。

这个故事我们以前分享过,出自:

乾隆大藏经 西土圣贤撰集·第1359部

众经撰杂譬喻经二卷

比丘道略集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要知道,嗔恚的习气危害最大啊。

《华严经》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古德也开示过: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欲学菩提道,忍辱护瞋心。

我们修行就要逐渐学会不贪心,不发脾气。

你越修越贪,那肯定是修偏了;

你越修脾气越大,那也是还没找着方向。

如何对治嗔恚心?

143

如来令多瞋众生作慈悲观者,以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既是过去父母,则当念宿世生育恩德,愧莫能酬。岂以小不如意,便怀愤怒乎。既是未来诸佛,当必广度众生。倘我生死不了,尚望彼来度脱。岂但小不如意,不生瞋恚。即丧身失命,亦只生欢喜,不生瞋恨。所以菩萨捨头目髓脑时,皆于求者,作善知识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无上菩提道想。观华严十回向品自知。

如来让多嗔的众生作慈悲观,因为一切众生在过去都做过我的父母,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都是未来诸佛。

既然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那就应当念宿世生育我们的恩德,惭愧未能报答,又怎么能因为小小的事情不如意,就对他们满怀愤怒呢?换作对方如果是你这一世的父母,你会不会因为这样的小事大发雷霆呢?

既然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以后必定广度众生。如果我生死未能了脱,还要指望他们来度化我呢。不但小小的不如意不会生气,即便是对方要你的命,你也只生欢喜,不要生嗔恨。所以菩萨舍弃头颅耳目骨髓脑袋的时候,都把过来索求的人当作善知识,当作恩人,把他们当作过来帮助自己成就无上菩提道的恩人。如果去看《华严经》的<十回向品>就自然明白了。

这个境界很高,我们现在很难做到,但是可以用这个来鞭策自己,让自己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要知道,我们精进修行,坚持念佛,坚持诵持大悲神咒,求生极乐,蒙佛菩萨慈悲加持,我们的贪心和嗔心也会逐渐淡薄。

以前建议大家每年做个总结,把自己这一年发脾气的次数统计下来,每年对比,过得几年,就能发现差距了。

又吾人一念心性,与佛无二。只因迷背本心,坚执我见。则一切诸缘,皆为对待。如射侯既立,则众矢咸集矣。倘能知我心原是佛心,佛心空无所有。犹如虚空,森罗万象,无不包括。亦如大海,百川众流,无不纳受。如天普盖,似地均擎,不以盖擎自为其德。我若因小拂逆,便生瞋恚。岂非自小其量,自丧其德。虽具佛心理体,其起心动念,全属凡情用事。认妄为真,将奴作主。如是思之,甚可惭愧。若于平时,常作是想。则心量广大,无所不容。物我同观,不见彼此。逆来尚能顺受,况小不如意,便生瞋恚乎哉。

我们的心性,本来与佛性一样高贵。只因为自己迷惑了,背离本心,死死的执着于我见,所以一切的诸缘,都变成对立面了。就好象箭靶子立起来了,那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如果能知道自己的心本来是佛心,佛心如同虚空,包罗万象,涵盖乾坤;又如同大海,海纳百川,众流归集;如同天地一样,化育万物,而不以此功德而傲慢。我如果因为小小的不顺,就生出嗔恚,那岂不是自降身价吗?

虽然是理即佛,但是我的起心动念,还是凡夫一个,把妄念幻象当真,把奴才当作主人啊。

这样想起来,真是惭愧啊。如果平时都经常这样想,那么心量就会逐渐变得广大,无所不容。对方与我本是一体,无我无人,逆来顺受都能做到,何况小小不如意,又怎么会生出嗔恚心呢?

出自:

《印光法师文钞》四卷、

续编《文钞》二卷、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